第一次注意到這本書
是在博客來網頁上被聳動的書名
以及讓人不安的封面配色給吸引
好奇的點了「內容連載」試閱
馬上就被小說般的內容給深深吸引
先不論這本書是在講什麼主題
單純當作小說來看也是精采萬分
讓人一讀就放不下手啊
作者的背景很特別
喜愛語文但是聽從親人決定讀了法律系
之後發覺自己越來越迷惘於是決定不考國考
這幾篇故事都是在他當家教的過程中親身經歷的
每篇都很荒謬但是又真實得可怕
我很喜歡書的一開頭摘入的一首詩
《先知.論孩子》紀伯倫
你們的孩子,都不是你們的孩子,
乃是「生命」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。
他們是藉你們而來,卻不是從你們而來,
他們雖和你們同在,卻不屬於你們。
你們可以給他們愛,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,
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,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,
因為他們的靈魂,是住在「明日」的宅中,
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。
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,但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。
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,也不與「昨日」一同停留。
你們是弓,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被發出的生命的箭矢。
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,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,
使他的箭矢迅即而遙遠地射了出去。
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「彎曲」成為喜樂吧;
因為他愛那飛出去的箭,也愛了那靜止的弓。
所以從這首詩中所描述的
父母是幫助引發力量的弓
而不是那瞄準目標的人
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任務及目標
雖然書裡的每篇故事都很沉重......
都讓我深深的警惕自己
將來決對不要陷入這些可怕的現象
但是作者在後記描寫自己的故事
也表示寫這本書並不是為了抨擊父母
或把所有的罪都放在父母身上
感覺撫平了前面這篇故事的沉重感
其實家長也是被這社會輿論所迫害
世俗鼓勵父母養出完美成功的小孩
甚至覺得沒有養出這樣的小孩就是父母的錯
常言小孩是獨立的個體
那父母也應該是獨立的呀
或許是我們的社會把「親」與「子」綁太緊了
造就了很多害怕養不出完美小孩的父母
作者更表示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
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:「把小孩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初衷」
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想了想
覺得把任何的目的放到教養孩子上對生命都是種褻瀆
應該要仔細了解一個孩子的本質
然後替他在這世俗的大染缸裡保留他原來應該要有的樣子